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故事 >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的成语

时间:2024-07-02 15:02:21 晓怡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1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2

诗曰: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这首诗说的是黄庭坚奉母尽诚的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四则故事。

黄庭坚,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苏轼是这样赞他的:“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说他文章瑰玮超然,当世无可比拟;而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美德,又可媲美古人。涤亲溺器,也就是说他亲自为母亲刷便桶,这在一般老百姓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但是一个人身居高位,刷一次便桶容易,难的是刷一辈子便桶。这还要从他小的时候说起。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为人刚正,饱读诗书,曾中过进士,但一生未能发达,仅是州府的幕僚,后来到康州任了一官半职。康州地偏民困,动乱不断。黄庶不畏艰难,鞠躬尽瘁,最后积劳成疾,中年卒于任所。母亲李氏,是着名藏书家、诗人李常的.妹妹,出身于仕宦读书世家。父亲在临终前把年仅十三岁的黄庭坚叫到床前,对他说:“为父命不久矣,我儿长大了,不要只顾着读书,要好好照顾母亲,好好跟随舅舅。”黄庭坚含泪答应了。父亲不久便去世了,这让平素活泼好动的黄庭坚一下子陷入了沉默,常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里翻书度日。舅舅李常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耳提面命,尽心栽培。他看出端倪,便悄悄走进藏书室找了个机会安慰他。黄庭坚哀伤地说:“以前我只顾戏耍和读书,从来没有想过人会死去,父亲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却再也见不到他,再也没有机会帮他做事,为他尽孝了。”李常说:“尽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在平素点滴中学会关照至亲,在务正业的同时见缝插针利用闲暇满足家人所需,这两件事并不矛盾。”黄庭坚想起父亲的遗言,忽然意识到自己只顾着自己哀伤,忽略了此刻比他更哀伤百倍的母亲,于是便往母亲房间跑去。

父亲死后,母亲思念成疾,身体抱恙,常常卧床休息。他走进母亲的卧房,发现母亲正在吃药,药汤极苦,母亲直皱眉头,恰巧贴身丫鬟告假回家探亲,母亲吃完药端起茶杯想抿一口水,杯里却是空的,杯沿上还有茶垢,她看了一眼就放下了。父亲在任时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家中并不曾雇用过多的仆役婢女。黄庭坚立即自动请缨,跑去为母亲清洗茶杯并沏好茶。母亲看着干净的茶杯,喝着黄庭坚泡的茶,甚感欣慰地笑了。黄庭坚看看便桶还没有倒,又跑出去倒了。这一切做完后才去学堂。

到了晚上,黄庭坚又来了。这次他是有备而来,他带了把刷子,来给母亲刷便桶。母亲爱干净,可便桶往往不能及时清洁,好脾气的母亲不愿为难婢女,他决定不劳烦别人,亲自做好这件事情。

当他人到了中年,身为朝廷官员,公务十分繁忙,每天忙完公事回来,第一件事仍是去探望已经年迈的母亲,端茶递水,精心照料并陪伴,每天晚上依然为母亲刷洗便桶,从不让他人代劳。

有一次,有人问黄庭坚:“您身为高贵的朝廷命官,家里又有仆人,为什么要亲自来做这些杂细的事务,甚至还亲手做刷洗母亲便桶这样卑贱的事情呢?”

黄庭坚回答说:“孝顺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怎能让仆人去代劳呢?再说孝敬父母,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又怎么会有高贵与卑贱之分呢?”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3

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 在山顶监视。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黄忠完全赞成。

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

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 红旗。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

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ī mǎ dāng xiān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带头

【近义词】遥遥领先、争先恐后、身先士卒、匹马当先

【反义词】知难而退、后来居上、后起之秀、慢条斯理

一马当先点评

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永远走在任何事情的最前沿,是个榜样的象征。我们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所以呀,成功的人从来走的不是捷径,而是几乎别人不愿意走的艰险的路。小朋友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4

声色狗马的成语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即元德太子,卒于大业二年。当时,朝中官员都认为炀帝次子杨暕理所当然就是储君。杨暕既为皇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的品行却很差不及兄长杨昭,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他周围的也是一帮龌龊小人,杨暕常派人多方搜寻声色狗马,供自己恣意淫乐。

那时,有个京兆人名达奚通,有个小妾王氏擅长唱歌,一时间达官贵人争相邀她出入华堂宴会,后来竟常到杨暕府中一展歌喉。有个御史向皇帝告发此事,炀帝很生气,派了1000多名士兵,搜查杨暕的府第,严厉查处了与此有关的人。

杨暕的妻子韦氏死后,杨暕就同韦氏的姐姐元氏私通,元氏生下一女,杨暕居然暗底里把他的亲信乔令则一帮人叫到府中,为此设宴庆贺,闹得不可开交。乔令则等人把杨暕的帽子脱下来,说应该戴上皇冠才对,又说元氏应为皇后。后来炀帝知道这事,气得半死,下令处死乔令则等人,元氏赐死,杨暕手下的其他狐群狗党也被发配充军。

隋炀帝自己荒淫无度,儿子又如此不争气,再加上内政外交政策的失当,因此隋朝统治不满40年就宣告灭亡。

声色狗马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shēng sè gǒu mǎ

【出处】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解释】指室内、户外一切娱乐活动。指放弃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追逐外在的娱乐活动。“声色”、“狗马”都是以事物的特征、工具代指事物本身。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身败名裂、威信扫地、声色犬马

【反义词】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声色狗马点评

有的'人总是感慨生活很无聊,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是贫穷的。假如一个人空有华丽的外表,我们会称这样的人是花瓶,除了观赏没有太多价值。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内心充实才是真正的魅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哦!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5

南北朝时,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降龙伏虎的故事延伸

【注音】xiáng lóng fú hǔ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解释】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事大

【近义词】所向无敌、战无不胜

【反义词】唯唯诺诺

【年代】古代

【例句】在自然灾害面前,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会有~的力量战胜它。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降龙伏虎点评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就需要我们乐观的面对,需要我们用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去克服遇到的困难!你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哦!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6

北魏时期,朝廷决定南征,急需将才,尚书李冲受命挑选将领,小官吏杨大眼要求率军出征。

李冲认为他的资历不够,杨大眼当众表演自己捷走如飞,他的武艺高强征服了李冲,当即任命他为主帅,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让他蛟龙得水。

蛟龙得水的`故事延伸

【注音】jiāo lóng dé shuǐ

【出处】《管子·形势》:“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

【解释】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如鱼得水、飞黄腾达、一鸣惊人

【反义词】怀才不遇 虎落平阳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蛟龙得水点评

一般人总是等待着机会从天而降,而不想努力工作来创造这种机会。当一个人梦想着如何去挣五万镑钱时,一百个人却干脆梦着五万镑就掉在他们眼前。在这个世界山从来不缺少机会,而是缺少能够把握住机会的人才。所以在机会来临之前,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7

起初,马援兄之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议时事,而与侠客们轻相交往。

马援以前在郊止,写信回家训诫道:“我想你们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父母之名一样,耳可以听到,口不可说啊。喜欢议论人的长短,乱讥刺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是宁肯死也不愿听到子孙们有这种行为的。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讲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时施衿结离一样,申明父母的训诫,要使你们牢记不忘。龙伯高敦厚周到谨慎,口无异言,谦约节俭,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爱他敬重他,愿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好人坏人都合得来,父亲死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爱他敬重他,但不愿你们向他学习。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堕落成为天下的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现在为止杜季良还不可知,郡里的将领们一下车就切齿恨他,州郡都说他,我常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孙们学他。”

画龙刻鹄的故事延伸

【注音】huà lóng kè hú

【出处】清·唐孙华《送吴振西北游》诗:“东箭南金谁国士,画龙刻鹄半虚名。”

【解释】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同“画虎刻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画虎刻鹄

【年代】古代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画龙刻鹄点评

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脚踏实地,经历磨难,勇于认清现实,面对现实才能走向成功,到达理想之彼岸。如果总是好高骛远,是一辈子都干不成什么事情的。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8

鹬蚌相争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自相矛盾

量体裁衣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亡羊补牢

人面兽心

无价之宝

曲高和寡

囫囵吞枣

庖丁解牛

起死回生

患得患失

庸人自扰

嗟来之食

塞翁失马

痴人说梦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

惊弓之鸟

对牛弹琴

掩耳盗铃

叶公好龙

黔驴技穷

东施效颦

杞人忧天

狐假虎威

买椟还珠

画饼充饥

不可救药

拔苗助长

疑邻盗斧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9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义鹊怜孤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树,树干有两围粗,树枝壮实,树叶宽大。有两只喜鹊飞到这棵大树上忙着筑巢,它们就要做母亲了。过了不久,两只喜鹊各自生下了小喜鹊,两个家庭热热闹闹,日子过得又温馨又红火。喜鹊妈妈每天飞出去找食,回来后,一口一口喂给孩子们吃。虽然喜鹊妈妈十分辛苦,可心里觉得很幸福。

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一位喜鹊妈妈在出外觅食时被老鹰叼走了,它再也回不来了。它那两个可怜的孩子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也没见到它们的妈妈回来,失去妈妈的小鹊十分悲哀地哭呀哭呀,那声音十分凄凉。

小鹊的哭声传到邻居喜鹊家里,这家的妈妈马上对自己的孩子们说:“你们听,我们邻居家的小鹊哭得多伤心啊!我过去看看,你们乖乖地在家呆着别动,等我回来!”说完,喜鹊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们,很快飞到了喜鹊孤儿的家中。

看到邻居家的喜鹊妈妈,两只小鹊哭得更伤心了,它们向喜鹊妈妈哭诉自己失去了妈妈。邻居家的喜鹊妈妈怜悯地抚摸着小鹊说:“孩子们,别哭了!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走,到我们家去吧!”于是喜鹊妈妈把这两只小鹊一个个叼起来,放进自己的`巢里,还嘱咐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和这两只小鹊一起生活、玩耍。现在,它们的家虽然有些挤,但大家相亲相爱,过得也很快乐。失去了妈妈的两只小鹊受到这家喜鹊妈妈的照顾,它们也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喜鹊妈妈的生活负担增加了一倍,它每天更辛苦了,可它毫无怨言。

喜鹊只是一种鸟类,却能如此懂得怜悯、爱护弱者,这样讲仁讲义。而我们有些人却毫无人性,不仁不义,因此,他们是连禽兽都不如的。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楚人渡河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

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简直像数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这样,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先前,楚国人在设置标记的时候,当然是正确的。如果河水不涨,他们是可以依照标记渡河的。可是后来,情况变了,由于河水暴涨,水位升高了许多,而楚国人在不了解变化的情况下仍按原来的线路渡河,当然只能惨败。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就会吃亏、跌跤。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10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鞠躬尽瘁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主张联吴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积蓄力量,准备北伐曹魏,为蜀国的生存争夺空间。

过了一阵子,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统率人马,攻打魏国。出师前,他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师表》,劝刘禅虚心纳谏,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国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了,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时机。过了几年,诸葛亮又决定北伐中原。当时,很多大臣觉得蜀国力量太小,老是这样动用军队,不是国家之福,因此反对北伐。

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又上表给后主刘禅,对当时的`敌我形势进行详细分析,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会派兵来对付你,倒不如主动攻打他,说不定还会找出一条生存之路。后主刘禅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诸葛亮伐魏。

这第二道表,史称《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